喜爱古琴音乐,是伏羲琴院人相聚在一起的根本动力源泉,而传承古琴文化却是伏羲琴院人最终享受在一起的信念支撑。
伏羲琴院人坚信传递古乐的责任和意义所在,在一路向前的道路上不断真挚求音。
——伏羲琴院人相信斫琴者懂音,才能成于大乐。正是因为伏羲琴院探访过太多斫琴师的坊间,才深刻懂得了七弦乐的奥秘之处。
——伏羲琴院人相信弹琴者惜音,才能奏得雅曲。伏羲琴院里珍惜青年古琴演奏家、古琴名家的弹奏时光,邀请天下琴友来此雅集小聚。
——伏羲琴院人相信传习者善教,才能桃李天下。伏羲琴院老师至始至终都在讲述给学生最真实的弹奏技巧,同时带给学生最灵活的感悟空间。
古琴起源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称为“国乐之父”。自古在文人心中视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远,高山流水知音流传至今。
古琴历史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却可看出古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在先秦时代琴已很流行,如《书经》“搏拊琴瑟以咏”; 《诗经》“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在汉末时已大致定型琴为后世通用的形制。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唐代制造的琴传存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古琴音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古琴音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相反,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焚琴煮鹤”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小说、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
古琴学习
今古琴之风盛行,古琴艺术再复兴,燃起众多琴友沉寂日久的爱琴之火。琴友们蠢蠢欲动,欲速速学之而后快,然多数信心不足,因初次接触古琴,苦于对古琴教学一无所知,以为零基础学习古琴非常之难,错!大错特错!古琴培训之道,无关乎基础,在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奈何很多成人初学者均有“古琴难学”的误解,自古琴院以为,在学习古琴中掌握下述几个要领,古琴的学习真心就会变得简单而轻松。
要领一:一个合适的心境
自古凡学问之道,都与一个人的心境有着莫大的关系。爱棋之人,若心浮气躁,如何能运筹帷幄、处变不惊,便不得棋中真趣。棋既如此,何况学古琴乎?
陶渊明云“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细细体味,可知琴学之妙绝不止于弹奏,更在于抚琴赏心,乐享闲暇。
要领二:一张合适的古琴
弹琴需有一张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不单有琴,更要有好琴。好琴的判断有何标准?一张琴是一件乐器,同时也是一件艺术品,音响效果和艺术性两方面共同决定了一张琴的高下优劣。质量拙劣、音色混杂的古琴,何来高雅之乐?!
古琴当数“名家琴”音色卓越,如自古琴院李一凡老师亲斫的各式琴款,均为琴友的上上之选。李一凡老师是斫琴大家兼弹琴大家,弹琴者所斫之琴,音色与品质独树一帜。
要领之三:一位合适的老师
学习古琴,自学之道多艰辛,事倍却难功半。古琴指法精微,一点细小差别就会有严重错误,甚至会误入歧途。
你需要什么样的古琴教学?
古琴学习,培训老师对琴曲的领悟与指法同等重要。一位优秀的老师对于琴曲的讲解,尤其是自古琴院的王邶老师,在教学中能给予学生深度与广度的多层次启发,并助力学生提升与琴学相关的文化素养。
而琴艺之韵,在乎会友,学习之余,又可切磋交流琴艺,亦师亦友,岂不快哉?
要领之四:一所合适的琴院
琴为至清之物,有所弹有所不弹。自古有六忌、七不弹。在传世绘画中,古人弹琴之所均为优美怡人之境,清风明月之下,花落鸟啼之时,深宅静室之中,三五知己之间,皆触景以会心、感时以为吟,下指则风云自生,曲尽则四下无声。
你去哪里学习古琴?
身处都市水泥森林,古人难以效法,而北京尚有清幽古朴之自古琴院,于闹市中静室焚香;于盎然古意中与先贤在琴中交语,与本我在曲中对弹。
古琴名曲
广陵散、高山、流水、平沙落雁、酒狂、卧龙吟、关山月、潇湘水云、阳关三叠、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 幽兰、忆故人、普庵咒、长门怨、 长清、离骚、龙翔操、梧叶舞秋风、墨子悲丝、孔子读易、秋塞吟、 雉朝飞、孤馆遇神、凤求凰、秋江夜泊、捣衣、鸥鹭忘机、乌夜啼
古琴名家
孔子:春期时代教育家,约公元前481年,作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现存琴曲《龟山操》、《获麟操》、《猗兰操》相传都是孔子的作品。
师旷:春秋后期晋国著名宫廷乐师,目盲,精于审音调律,对于音感极为敏感。明、清琴谱中记载《阳春》、《白雪》等琴曲是他的作品。
伯牙:先秦琴师。《吕氏春秋》记载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而能为钟子期领悟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老师成连带他到东海蓬莱山去实地领略“移情”的功夫,于是创作出《水仙操》。现存琴曲《高山》、《流水》、《水仙操》都是源于这些传说的作品。
雍门周:战国琴师。善鼓琴,尝为孟尝君鼓琴。后世说他是最早发明琴谱的人。
桓谭:东汉琴家,任掌乐大夫。所著《新论》常论及音乐,并著《琴道》介绍有关琴及琴曲事迹。
蔡邕:汉末琴家。他创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现存《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亦传为他的作品。
蔡琰:汉末女琴家,字文姬,蔡邕的女儿。汉末,她被虏入胡地,十二年后被曹操赎回。琴曲中表现这一题材的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这些传为她的作品。
嵇康: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竹林七贤之一。作有琴曲《嵇氏四弄》,包括《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与《蔡氏五弄》合称《九弄》。他的《琴赋》生动地描绘了琴曲艺术的多种表现,并评论了当时的一些琴曲,具有史料价值。此外,《玄默》、《孤馆遇神》等琴曲也传为他的作品。
阮籍: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精于琴道。现存琴曲《酒狂》传说是他的作品,有《乐论》传世。
阮咸:魏晋琴家,竹林七贤之一。琴曲《三峡流泉》相传为他的作品。
刘琨:晋代琴家。创作琴曲《胡笳五弄》,包括《登陇》、《望秦》、《竹吟风》、《哀松露》、《悲汉月》,是最早以胡笳声编为琴曲的作品。
贺若弼:隋代琴师。创作《石博金》、《清夜吟》、《不换玉》等。《西麓堂琴统》中存有《清夜吟》。
赵耶利:初唐琴师,琴艺冠绝当世。曾整理《蔡氏五弄》及《胡笳五弄》等琴曲。著有《琴叙录》九卷,《弹琴手势图谱》和《弹琴右手法》。他总结琴派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这些评论至今仍符合吴、蜀两派的特点。
董庭兰:盛唐琴师。从凤州参军陈怀古学得当时流行的“沈家声”“祝家声”,而青出于蓝。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今存《大胡笳》、《小胡笳》、《颐真》等琴曲相传为他的作品。
薛易简:唐代琴家。他九岁弹琴,十二岁能弹杂曲三十及《三峡流泉》等三弄,十七岁弹《胡笳》两本及《别鹤》、《白雪》等名曲。他在讲究“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之外,更强调“声韵皆有所主”的内在表现。还指出了从弹琴姿势反映出的精神不集中的“七病”,为后世琴家所重视,从而引申出许多的弹琴规范。
义海:北宋琴家,夷中的入门弟子。在越州法华山学琴,“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著有《则全和尚节奏指法》。
郭楚望:南宋琴家。因感政治腐败,犹如云雾遮蔽九嶷山,遂作琴曲《潇湘水云》。又有《秋鸿》、《泛沧浪》等琴曲作品。刘志方传其琴艺与毛敏仲、徐天民形成著名的浙派,实为浙派的创始人。
徐天民:南宋琴师。为杨瓒门客时,由学江西谱改学郭楚望谱,并参与编辑《紫霞洞琴谱》。其祖孙四代皆是著名琴师。后人推崇为“徐门正传”。现存《神奇秘谱》中的《泽畔吟》为其作品。
毛敏仲:南宋琴师。为杨瓒门客时从刘志方学郭楚望传谱。创作琴曲甚多,有《渔歌》、《樵歌》、《列子御风》、《山居吟》、《佩兰》等。其中,《渔歌》、《樵歌》的艺术水平很高。
严徵:明末琴家。虞山派创始人。琴风“清、微、淡、远”,所编《松弦馆琴谱》为虞山派主要的谱集。
徐上瀛:明末琴家,虞山派集大成者。他和严徵同学艺于陈爱桐的弟子,但是琴风大不相同。他吸收《雉朝飞》、《乌夜啼》等快节奏的琴曲,收入《大还阁琴谱》。琴风“徐疾咸备”,弥补了严徵的不足。所著《溪山琴况》,对琴曲演奏的美学理论有系统而详尽的阐述。
徐常遇:清初琴家,广陵琴派的先行者。所传琴谱于1702年刊为《澄鉴堂琴谱》,为广陵派最早的谱集。
徐祺:清代琴师,广陵派的继起者。传谱辑为《五知斋琴谱》,所收琴曲以虞山派为多,并对各曲进行了加工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广陵派与虞山派的渊源关系。
吴虹:清代琴师,学琴于徐常遇之孙徐锦堂。当时是广陵派鼎盛时期,琴家云集,日夜弹奏,对他很有帮助。他致力学琴数十年,编琴曲八十二首,于1802年刊印《自远堂琴谱》,为广陵派集大成者。
祝凤喈:清代琴家。十九岁学琴,致力琴学三十多年。著《与古斋琴谱》,对琴学理论有深入探讨。
张孔山:清代琴师,学琴于浙江人冯彤云。咸丰年间为四川青城山道士,1875年协助唐彝铭编成《天闻阁琴谱》。所传诸曲如《流水》、《醉渔唱晚》、《普安咒》都很有特点。经他发展加工的《流水》流传甚广。
庄臻凤:清代琴家。弹琴近三十年,创作了首琴曲,收入《琴学心声》中,较为流行的有《梧叶舞秋风》、《春山听杜鹃》等。
古琴欣赏
古人弹琴之前要沐浴、净手、焚香,非常讲究。古人弹奏古琴有“五不弹”:不坐不弹,下雨不弹,衣冠不整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
弹奏古琴讲究琴与心融合,操琴是心意抒发,要求气定神闲;下雨和周围环境太差,不但听不到琴音,而且人往往不能心平气和,有伤于琴心的抒发。古琴可以对着水弹、对着山弹、对天弹、对地弹,就是不能对着俗人弹。因此,欣赏古琴要求弹者听者气息相通。
我们在欣赏古琴时,不但要用心去听琴音、琴曲,还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譬如听名曲《流水》,不但要了解欣赏“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还要从曲调的变化中感受大自然:滴答滴答的泉水汇成小溪,小溪汇成大江一路奔去,激流漩涡变成飞流直下的瀑布,然后流入静静的清潭。